您的位置:主页 > 县市区动态 >

一地发文:职称评审,对这项实行“一票否决制

来源: 发布时间:2 【字体:

近日,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云南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标准条件》意见的通知。

在该通知中,特此强调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

申报人通过提供虚假材料、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或者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职称资格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或者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撤销其职称资格,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期限为3年。

推荐特殊人才申报的专家,所推荐人选相关业绩成果存在弄虚作假情形并经相关部门查证的,终身不得再推荐。

图源:官网截图

其实早在2018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职称评审管理规定》在官网上向社会征求意见时,就提出了职称评审应以德为先,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且纳入信用“黑名单”。

多年过去,目前在职称评审中到底有多少医护真正参与了论文实验与撰写?我特此问了三个来自不同级别医院的医生:

1.三甲医生:在我们科,医生们大多数都是自己参与的,毕竟医院招聘对学历有所要求,搞科研、写文章对于那些研究生、博士生来说或许并不是什么难事,不过有的年轻医生倒因为临床经验不足会被卡在职称晋升上。而我们科护士的论文,听说大多数都不是真正自己写的。

2.县医院医生:在我们医院,每到申报职称前的一段时间,大家都会组团想办法,咨询并对比哪家机构撰写论文的性价比高,容易通过还便宜,年纪大点的同事也会给我们介绍渠道,貌似一届一届的都是这样过来的。

3.基层医生:我们卫生院平时看的都是头疼感冒发烧的小病,或许在所有疾病中最厉害的就是阑尾炎转诊了,根本没有科研能力,让我们写论文真的是难为我们了,但是为了晋升需要,难免有人会出现胡编乱造,甚至花钱购买。

也有学者曾经在公开场合列举过一份涉及到1920位医生的问卷调查,其中80%的医生认为发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而且“造假成风”,大概7%的人找了“枪手”,20%的人找过“代理”。

虽然以上调查人数均比较少,不能做到完全客观,但是不难看出,“学术不端”已经成为了医疗界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论文造假也成为了一些人快速提拔晋升、赚取各种利益、抢占学术山头、套取国家科研经费的便捷工具。

甚至2019年医疗界还曝出过花边八卦:某知名三甲医院一位内分泌科男研究员自爆,有家有室,追求同校一位女博士,送车房等礼物,更令人咂舌的是,还送了五篇医学SCI,感觉被欺骗后,男研究员吞安眠药自杀。

在近年来,中国频频曝出学术造假、论文被撤的丑闻,甚至有过世界上鲜有的论文成批被撤的事件,这并不是“光彩的”,甚至可以说是“丢脸的”。

那么,国家屡屡强调严查“学术造假”,为何在我国还是普遍存在呢?

或许其核心在于奖惩制度。

在国外的很多发达国家,造假的代价都很高,比如发现一次造假就会要求其马上辞职,而且很可能这辈子都当不了医生。

而在我国,学术造假的代价无非是:撤稿,通报批评,取消申报项目,取消各项资格,严重的会取消副主任或主任聘任资格降聘为主治医师。

由于造假代价不高,有的学校为了不丢脸,甚至会替造假人辩护。有媒体曾报道过,在几年前,有个生物学领域某顶级期刊编辑看到一篇文章涉嫌造假,打电话给某高校,而这家高校领导人还亲自出来辩护。

这就好像一个人得了癌症,已经有人指出“得癌症”这件事,你还要说没有癌细胞,那都是正常细胞,最终受害的可能只有自己。

我们再往深的去讲,临床医生为何去造假?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如果不是他们,谁又该去反思呢?

谈及某些医生不得不选择“论文造假”,大概主要有四点原因:

1.文凭低、学历浅,写不来论文;

2.临床任务重,没有时间写论文;

3.实验进展阻碍重重,写不出论文;

4.除了职称晋升,奖金收入、年终考核、课题申报等又都与论文所挂钩。

当然这些都不能成为他们“造假”的理由,但谁又能给临床医生一条更好的出路呢?

现在医生的待遇和职位的晋升,在很多地区还是需要与职称“绑定”在一起,而职称高低的第一要素又是论文。换句话说,有时候医生累死累活看好一千名患者,在职称考核中都比不过论文分量的千分之一。

在这种大环境下,面对论文的诱惑,又有多少医生能真正恪守住自己的“底线”?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其实是可悲的,他们又何尝不懂?

最初,我们想着学习国外的评价体系,但又没有将其精髓吸收到位,随着多年的经验,其实我们也在努力做着改变。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此后,各地也相继出台职称制度改革办法,但各有侧重。

我们最终的预期是:

改革临床医生“重科研、轻临床”评价体系,完善医生职称晋升办法,涉及医学基础研究和医学教育类的职称,更侧重于论文、科研项目等指标;涉及临床医疗类的职称评定,则应偏重临床综合能力的考核。

引导临床医生注重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引导科研医生发现自己的原创性研究,这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毕竟术业有专攻,不会写论文的临床型医生会是好医生,不会做手术的科研型医生同样也会是好医生。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两个难以平衡的问题,我们不能逃避:

一是,医生的主要职责是看病,为了某种目的去刻意选题做科研,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但如果完全打破了“唯论文”论,对医生适当松绑,又如何来保证职称的含金量?

二是,如何去真正界定或者区分临床型医生和科研型医生,在现实工作中,其实临床医生离不开科研,科研型医生也离不开临床,中间这个界线又如何来把控?

总的来说,这并不是一道非错即对的选择题,否则医疗界也不至于被其困扰几十年。论文与职称挂钩的情况,在我国可能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消失,或许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

我们目前要做的也只有,打破原有的自上而下地贯彻工作,增加从下往上地真实反馈,靠建设性的意见慢慢地改变和完善我们现有的制度。

【打印正文】